2009年10月21日

《Plan to reform headteacher choice》讀後心得

在標題《Plan to reform headteacher choice》的報導中,主要聚焦於如何在英國的校長遴選體制中,讓家長的角色更健全、更有意義。選擇一位好的校長,對一所學校發展是極為關鍵的,而家長可算是學校成員之一,故以家長的立場來對校長的遴選表示意見或適當參與,是有其必要性與正當性的。
國內自民國88年國民教育法修正後,家長代表在參與校長遴選運作上,有了正式的法源依據,也讓校長遴選的委員組成更為全面性與代表性,另外,如台北市的浮動委員設計,可謂是家長參與校長遴選的更深刻體現,再者,國內對於家長參與教育事務法制化的努力,亦有部分的成果,如此的發展,正是重視家長角色與參與的一種回應。
然而,在看待其正向意義的同時,我們也不可輕忽一些可能的負面影響;讓家長代表「更有意義」的參與,原則上是值得肯定的,然後,制度設計的再完善,也很難對人為的因素做一制衡,正因參與可能帶來建設,也可能帶來破壞。因此,對於此議題,我個人是傾向保守一些的規劃,就國內的現況,我認為現行的制度的堪稱充足了;我的擔憂在於對家長角色的疑慮,因為當我們在討論與爭論好校長應具的條件、資格..等之時,卻很少去界定怎樣的家長代表或組織才是理性、公正、具代表性的,其素質、判斷、理念、需求、目的….是否適合或足以對校長的遴選有更關鍵性的影響,是故,我們要更謹慎地去規劃,否則,可能對學校的生態與發展,存在著更多的複雜因子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