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1月25日

《Site-Based Management: Boon or Boondoggle?》心得分享

Site-Based Management: Boon or Boondoggle?

Site-Based Management是源自於企業界的概念,就學校系統而言,即學校本位經營或管理的概念。在概念本質上,學校本位訴求著學校應具有行政、人事、經費、課程教學、學生管理與選擇、家長參與等層面的權力與責任(林月盛;陳泊璋、許添明;張明輝;張德銳);就國內而言,幾年前亦承此潮流,針對學校經營有一番的改革浪潮,然而,校本經營的理想,就像一個吃不到的大餅,更像一個美麗卻不合身的大衣,其在實務運作上遭遇諸多的困難與限制,其原因來自於學校組織養護性過於濃厚、加上法規約束與權責的層層節制,導致於沒有一間學校可以針對校本經營的概念進行真實的運作。


概念的引進,不應以能否完全實踐來做為衡量的指標,重點在於思維的啟發與運作模式的改善;國內的體制,在學校的行政運作、人事編制、預算與經費運用、課程標準與安排、學生管理…等,均需在既定法規下執行與運作,然而,撇開這些必要性的限制,學校仍有很多空間可以發展屬於學校本位的特色,近年強調的學校創新經營、學習型組織、優質學校…等,在某方面都可視為校本經營的概念延伸,亦即學校應就其條件、需求、願景,形塑出具特色且有品質的教育環境,以破除傳統單一、僵化體制下產生的陋習。


每間學校都有其特殊的環境脈絡,學校本位的概念,正可引導、激勵學校朝向一個符合本身性格的發展,如校務發展計畫、學校本位的課程、教師專業發展、家長社區參與、學習環境規劃等;讓學校就其本身具備的條件,並衡量未來發展的可行性下,建構一個生態而非框架的的經營模式,創造一個在地、本位且具品質的教育環境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